本页主题: 化工新材料:自主创新成就的新兴产业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h5555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88
威望: 105 点
金钱: 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2(小时)
注册时间:2010-11-29
最后登录:2017-01-21

 化工新材料:自主创新成就的新兴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一个新兴的化工产业门类。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化工新材料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1059亿元,国内化工新材料工业产值约为600亿元;201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市值达2000亿元以上。

  氟硅材料:生产和消费大国

  我国已发展成为初级氟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并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产品领域取得突破。氢氟酸产量从2004年的年产30万吨攀升至2009年的年产130万吨,聚四氟乙烯产能2009年达到5万多吨,氟化氢、氟化铝、冰晶石等大宗、重要的氟化物已拥有万吨及万吨以上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装置,已经掌握氟化氢大型成套装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在氟化工高端产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薄弱,因此高附加值的含氟精细化学品如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液晶、含氟医药等的产能和产品十分有限,成为氟化工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2009年我国有机硅材料消费量同比增长约13%,消费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包括下游产品在内的整个有机硅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50多亿元。2009年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98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国。我国目前已能生产多种用途的有机硅建筑密封胶产品,并逐步扩大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国产硅酮结构密封胶在各项性能指标特别是拉伸粘接强度方面已超过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升到70%左右。

  工程塑料:形成完整产业链

  工程塑料工业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树脂合成、塑料改性与合金、加工应用等相关配套能力的完整产业链。基本的工程塑料树脂均能在国内生产,聚合能力已经达到每年60万吨左右,改性树脂材料年产量也有200多万吨,过去国外对我国禁运的特种工程塑料树脂现在国内都能生产,并且能够少量出口。

  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聚苯醚生产工艺,建成我国第一套年产1万吨聚苯醚大型工业化装置。

  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突破工程化关键技术,已形成年产超万吨的聚苯硫醚树脂生产规模,可生产塑料级聚苯硫醚树脂产品,打破了巴统组织长期对我国聚苯硫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限制。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联手,成功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500吨聚碳酸酯产业化新技术,填补了国内一步光气界面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空白,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中海石油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实现主装置A线全面投产,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聚甲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聚甲醛的市场缺口。

  膜材料:三大消费板块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膜工业市场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即便是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我国企业的膜材料生产技术渐趋完善,基本上能生产各种膜;我国的膜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板块之一,占全球消费量的20%。

  “十一五”期间,我国膜材料领域也取得了多项原创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项目突破了一系列制备膜材料的关键技术,获得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自主研制的离子膜于今年6月底在万吨级氯碱装置上进行工业性应用一次成功,一举打破了美国、日本对该项技术的长期垄断,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国家。

  燃料电池用离子交换膜是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由山东东岳集团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膜已经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其年产500吨的燃料电池磺酸树脂离子膜生产装置已经建成投产。

  荣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新型功能中空纤维膜项目攻克了熔融纺丝法纺丝致孔关键技术,制备出熔融纺丝法压力响应功能中空纤维膜及其成套装置,相关技术与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纺织、化工、食品、电力等行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

  纳米材料:赢得国际话语权

  我国以富勒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为代表的碳纳米材料开发在“十一五”期间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凭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科研创新成果,我国赢得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中科院化学所与沈阳科友公司联合开发的富勒烯及内嵌金属富勒烯实验室制备装置已平稳运行6年,他们与西南科技大学等联合研制的富勒烯工业化生产装置打破了国外对富勒烯燃烧法制备技术的垄断。成都有机化学公司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碳纳米管的连续化批量制备,目前该公司开发的碳纳米管产品已达33个品种。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发出一种制备碳纳米管的催化剂与新技术,其参与投资的年产100千克高纯度多壁碳纳米管生产装置在新疆库车化工园区开工建设。

  纳米材料的应用也直接提升了传统产业。2010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成功首印。由中科院化学所开发的这项制版技术摒弃了传统感光成像的思路,通过开发新型纳米转印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刷业对感光材料依赖的现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技术显著提高了纳米粉体材料在涂料中的分散效果和利用效率,使纳米复合涂料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采用该成果可研制出纳米复合飞机蒙皮聚氨酯涂料、纳米复合封孔涂料、纳米复合乳胶漆等具有不同功能的纳米复合涂料。

  高性能纤维:突破力度空前

  我国高新技术纤维的产业化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品种如T300级碳纤维、间位芳纶、聚苯硫醚树脂及纤维、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无机耐高温玄武岩纤维等实现了国产化技术和规模化生产的突破,产能增长迅速,产品已应用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多个领域。

  目前我国碳纤维T300级已实现千吨级规模,芳纶1313及芳纶1414部分型号产品已完全实现国产化,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间位芳纶产能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无机耐高温玄武岩纤维产品已出口海外市场,国内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在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建成,千吨级碳纤维项目成功产出合格MH300高性能碳纤维产品。高新技术纤维及应用的产业化,正切实推动着我国化纤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生物化工:多领域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迅猛。微生物酶拆分制备技术获得工业应用,柠檬酸产量已居世界前列,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在不断完善,通过生物化工技术制备1,3-丙二醇、尼龙1212、单细胞蛋白、酶制剂、生物试剂和生物传感器等已取得进展。

  微生物酶拆分制备技术获得工业应用,江南大学采用微生物酶拆分制备D-泛解酸内酯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生物拆分制备的D-泛解酸内酯生产D-泛醇,已成功应用于D-泛酸钙和D-泛醇的工业生产。

  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在不断完善,河南天冠集团建设的国内首条秸秆纤维乙醇工业化生产示范装置已投入运行;安徽丰原建成以玉米秸秆为原料5000吨/年燃料乙醇工业化示范装置;中粮集团联手诺维信在黑龙江建设万吨级纤维素乙醇工业示范装置。

  清华大学双菌种两步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的技术路线已经完成中试研究,中试产品聚合得到的PTT在特性粘度、色泽等关键技术指标上超过了进口产品;大连理工大学在以甘油转化生产1,3-丙二醇的技术开发上也取得进展,研发出以玉米为原料,经发酵两步生产1,3-丙二醇的新工艺。

顶端 Posted: 2011-02-01 18:36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新技术相关资讯

Time now is:06-29 08:52,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