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帮助
|
Home首页
|
论坛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银行
|
订阅本帖更新
|
返回整站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风格切换
black
wind
green
blue
yellow
wind5
gray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
创新理念 转变方式 寻求突破——自主创新三人谈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新 帖
本页主题:
创新理念 转变方式 寻求突破——自主创新三人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创新理念 转变方式 寻求突破——自主创新三人谈
对话主持:
本报记者 李辉
对话嘉宾: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 朱星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常兆华
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处长、博士生导师 蓝闽波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为什么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该怎样发挥作用,产学研合作如何推进?近日,有关专家及企业界人士围绕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话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科学研究 “空芯化”待突破
我国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但很多都是诞生在外国的仪器设备上。过去20年,我国在重大装备领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关键科学仪器装备方面严重依赖国外技术。由于科学仪器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科学研究存在严重的“空芯化”现象。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记者:科学仪器在科研中作用有多大?
朱星: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仅仅有理论创新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科学仪器的测量来实现或验证一个新的重要理论的可行性。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记者:我国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朱星:目前,我国在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逐步拉大。我国的大量科研经费用于购买国外昂贵的科学仪器,在关键科学仪器装备方面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在我国每年上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60%用于进口设备,一些领域的高端仪器100%依赖进口。我国每年进口仪器总额达几十亿美元,并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加。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仪器,如超高频、超高精度、超高分辨率的仪器则被国外封锁。由于科学仪器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科学研究存在严重的“空芯化”现象。
记者:我国科学仪器的研发情况如何?
朱星: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展的专项调查发现,国内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主要由各研究机构和大学承担,企业承担的比例较低,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的比例更低,而且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整个行业也没有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缺乏研究实力,只能跟踪外国技术,缺乏市场竞争力。
记者:造成我国科学仪器研发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朱星:目前我国的科技评估体系侧重更加快速跟踪国际发展前沿,而长期潜心从事科学仪器研发的研究人员的贡献在科技论文引用率和获得奖项方面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国家对科研经费资助的快速增长,使得研究人员有更多的经费购置以前不可想象的昂贵科学仪器,客观上影响了研究人员从事科学仪器研发的积极性。
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大型装置合作研究项目的机会增加,而且部分项目成为国际合作项目的关键部件。但这种国际合作项目是一把“双刃剑”:锻炼了国内的科学仪器研发队伍,提升了中国学者的学术地位,同时也养成了对于国际大型装置项目的依赖性,对于培养和发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不利。
记者:如何改变这一状况?
朱星:应该在不同部门设立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科学仪器研发专项经费,同时完善科技评估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启动以“张衡工程”命名的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以振兴我国科学仪器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为增强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
自主创新关键在人
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将发挥更大作用。企业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但目前很多企业缺乏处于主体地位的自觉性和投入科技研发的动力。强化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企业必须转变观念。
记者: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常兆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不到位是导致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两个主要原因。自主创新首先是人的问题。自主创新需要具有超前意识、国际一流水平的人才,这方面我国企业比较薄弱。其次,基础设施不到位。研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国由于积累不足,整体较为落后,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记者:这两个原因哪一个更关键?
常兆华:我国高科技领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大家面临的硬件条件是一样的,发展得较好的企业都是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企业。因此,我认为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人。
企业不能只依赖于政策支持,而要先练好内功。企业自己的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政策解决,自主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记者:企业自主创新应该注重什么?
常兆华:企业要转变观念。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创新?不是自我陶醉、自我感觉良好,而是确实能经得住市场考验。对一流的设计、研发人才来说,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经得住市场的检验,实际上在产品概念形成的阶段就应该知道,最终能拿出什么样的产品应该心中有数。
记者:企业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常兆华:对于企业来说,三类人才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是顶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对这样的人才,可以放眼全球引进国际人才,同时待遇也要高于国际水平。二是研发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国内的大批工程师。这部分人才可以立足全国,待遇要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吸引全国最好的人才。三是一般的技工,可以立足当地,发展空间和待遇要优于周边企业。
记者:这是否意味要有很大的投入?
常兆华:在人才方面的投入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刚开始比较困难,面临着能不能运转起来继而进入良性循环的问题。这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魄力,看他敢不敢投入。但是想要招到真正优秀的人才必须这么做,只有付出代价,吸引到最好的人才,配合市场开拓等其他方面,才能使企业良性发展。
产学研结合谋发展
产学研结合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全社会要营造一种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主动性,使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记者: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展?
蓝闽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应该从基础工作做起,我们单一的技术可以做得很好,但到了产业化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因为这需要一个集成的过程,而我们的集成技术很缺乏。
记者:这样的集成技术是否属于创新?
蓝闽波:应该属于集成创新。这种集成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做。比如飞机的发动机,每个部件国内都能生产,但是我们把飞机发动机组装起来,需要一个技术的集成。如果集成技术水平提高了,可以开发更多的产品。
记者:产学研结合是不是能解决这一问题?
蓝闽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主要是国家拨款,获得经费后,项目承担人员根据评价体系的要求,在刊物上发表几篇文章,培养出几个博士、硕士,就完成任务了。对于企业来说,只要现在能够生存发展,让他们投入一大笔钱搞研发,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产学研结合。如由政府牵头,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同投入建立联合实验室。
记者:也有联合实验室建在企业,比如南车时代。
蓝闽波:南车时代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一般联合实验室都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因为他们有条件、有装备。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把联合实验室建在企业,因为联合实验室建在企业,企业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另外还有日常的费用,负担较大;如果联合实验室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高校或科研院所本来就有现成的仪器设备,需要投入的费用相对较少。
记者:联合实验室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会有什么问题?
蓝闽波:联合实验室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企业研发关键技术,如果联合实验室建在企业就可以直接去做;如果联合实验室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企业出资让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做,等到一定的时间科研人员出具一份报告,列出做了什么项目、出了什么成果就算完成了,至于能不能用他们不会过多关注。等企业真正想用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这些成果在实验室可以用,放大以后不适用。
记者:是不是因为研发与实际需求脱节?
蓝闽波: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从技术到产品,从实验室成果变成工业品有很多过程,实验室是最基本的,但放大非常关键。实验室的成果不可能直接拿到工业上去用,还有一个放大的过程,实验室可以做得很好,一放大就可能出问题,这里边有很多工程问题。如果企业不关注工程问题,谁来关心?这个过程需要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做工程的人投不起,如果企业又不愿意投,这样肯定会脱节。只有企业认为需要结构调整、产品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才会考虑投入。
记者:舍得投入的一般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他企业不用花钱搞研发?
蓝闽波:这实际上是一个理念问题,看企业负责人对创新的态度。另外,不要对研发期望过高。投入100万元就希望能变成一个亿甚至十个亿,想着这个项目一上马肯定能带来利润,带来企业的大发展,但研发也有可能失败。要容忍失败,失败并不可怕,这一次失败了,要认真总结,可能下一次就成功了,因此要树立宽容失败的理念。
记者:中小企业如何自主创新?
蓝闽波: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很多的技术成果,研究人员也希望把这些技术产业化,问题是当中缺一个环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知道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什么技术成果。因此,应该强化专业中介机构的建设和专业体系的建设,这样中小企业即便没有那么多资金大笔投入也可以共享成果。在这方面各地都有政策,关键是怎么把政策用活用好。
记者:高端人才都想到外企或大公司,中小企业怎样吸引科技人才?
蓝闽波:这个问题应该综合看。人往高处走,大家的期望值都很高,这是社会大环境,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实际上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企业留住人才。如一些成功的企业,他们与员工利益共享,比如说给予一定股份,这样科研人员可能就会更有积极性,提出各种想法、建议,一旦建议被采纳,企业得到发展,科研人员的收益自然也提高了。所以关键还是企业管理者能够把握大方向,把握企业基本情况,知道企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要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如果只看眼前,就不可能发展壮大。
记者:刚才说的是企业如何留住人才,那么高校如何培养科技人才?
蓝闽波:这实际上是高校如何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企业急需大学毕业后到企业马上就能上岗的人才,因此,不同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企业结合,比如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了解企业有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
顶端
Posted: 2010-04-08 09:21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Time now is:11-24 22:55,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