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帮助
|
Home首页
|
论坛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银行
|
订阅本帖更新
|
返回整站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风格切换
black
wind
green
blue
yellow
wind5
gray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
低碳经济推“秸秆能源”走向前台 需跨过技术门槛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新 帖
本页主题:
低碳经济推“秸秆能源”走向前台 需跨过技术门槛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低碳经济推“秸秆能源”走向前台 需跨过技术门槛
目前我国的秸秆产出量已超过7亿吨,折合成标煤约为3 .5亿吨,相当于7个神东煤田,全部利用可以减排8 .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2007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随着国家明确提出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在80%的行动目标,我国秸秆资源化驶入快车道。以“秸秆能源”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利用,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亿吨秸秆相当于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一直致力于生物质能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院士认为,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能源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当今发展清洁能源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形势下,秸秆迎来了一个发展现代能源产业的重大机遇。
据他介绍,根据最新资料和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秸秆目前的用途是:还田15%,饲料16%,工业原料3%,薪柴50%和露地焚烧16%。也就是说,目前秸秆中的66%,约6.7亿吨是用于能源的,具有替代2.4亿吨标煤和减排5.8亿吨二氧化碳的能力。
石元春说,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工业原料和薪柴的利用属于传统产业提升,而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能源是一个新兴产业。据了解,秸秆能源在欧洲发展已经有30多年,特别是北欧的丹麦和瑞典,秸秆发电和颗粒燃料的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程度最高。
在中国,截至2007年底,核准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约百个,装机容量2500兆瓦,建成投交并网发电的项目总装机容量400兆瓦以上。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能生物质发电集团已有10个30兆瓦和7个12兆瓦的生物质电站正在运营,其中单县电站装机容量30兆瓦,年发电2 .2亿千瓦时,可替代8 .7万吨标煤的燃煤,减排18万吨二氧化碳,农民年新增收入6000万元和获得1000多个工作岗位。秸秆直燃发电的技术和设备已经可以全部自主与国产。
石元春算了笔账,如将一亿吨露地燃烧的秸秆用于发电,可建500个25MW 的小型电站,相当于一个“三峡”的发电量,年替代4350万吨标煤和减排9000万吨二氧化碳。
此外,发展秸秆颗料燃料产业也前景广阔。中国现年消费煤炭26亿吨,其中中小锅炉用约10亿吨,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如果采用秸秆颗粒燃料替代,减排效益不可低估。如吉林宏日生物质燃料公司以林业剩余物为原料制成颗料燃料替代燃油,为长春市四星级吉隆坡酒店4 .5万平方米用户面积供热,热效率83%,节省费用50%,环保效果突出。
低碳背景下秸秆能源化利用逐渐前行
正是看到秸秆能源化的广阔前景,在今年11月首次召开的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明确表示,未来我国将有序推进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
解振华表示,为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将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在农业领域的循环利用,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有序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
事实上,不仅政府在行动,随着传统石化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和气候变化引发的对“低碳经济”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秸秆能源利用的行列中。
中节能宿迁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质发电的企业,公司运营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是国内第一个采用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也是我国首个被联合国批准的生物质C D M 项目。该公司自2007年10月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年利用秸秆20多万吨,外供电超一亿度,节约标准煤13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洗衣粉是传统的高耗能产业,然而,在联合利华合肥工厂,这里的洗衣粉车间采用的却是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替代传统的燃气,这也是目前中国日化行业中惟一一组以秸秆作为燃料的燃炉。
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介绍,目前合肥工厂一台燃炉每天要“吃掉”约80吨以稻草、玉米秸秆为原料压缩制成的生物燃料。这些燃料不仅可以替代过去使用的天然气,而且燃烧后的炉渣还可作为建筑材料。
曾锡文算了一笔“节能账”:以全国的洗衣粉年产量为300万吨来计算,如果全部采用生物质秸秆燃炉,每年将可以利用近40万吨的秸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20万吨,节约标准煤20多万吨。
除了环保账,秸秆能源产业还将为农民带来增收的机会。石元春说,以每吨秸秆农民可获250至300元算,全 国4亿 吨 能 源 用 秸 秆 就 能 获 得1000亿至1200亿元。国能生物质发电集团2009年通过收购秸秆支付农民10亿元,未开一张“白条”,计划2012年达40亿元。此外,农村的能源中,由烟熏火燎烧薪柴到烧颗粒燃料,能效可以提高2-3倍,能源消费质量也将显著提高。
秸秆能源发展要跨过技术、市场门槛
据了解,目前我国秸秆能源化主要有直接作为农村生活燃料、秸秆气化、压块替代煤炭燃料以及秸秆发电这几个途径。其中秸秆气化、压块替代煤炭燃料和秸秆发电已经在不少地方进行了探索和推广。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说,随着全球石化能源日益紧张,以秸秆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这些秸秆气化、压块、发电等利用技术,各有所长,为秸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在实际应用和推广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秸秆气化,目前的气化技术仅利用了秸秆气一项,经济效益不显著,而且气化后产生大量有机化合物和焦油,既未收集,也未处理,直接排放,污染了灶具、污染了环境。而秸秆压块,虽然在大规模应用秸秆上较好地解决了运输与储存问题,但是目前秸秆粉碎、加压成型的能耗较大,每吨产品消耗能源费用约在200元-300元,因此在经济上有一定问题。
此外,秸秆发电,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十家引进国外技术的生物质发电厂,但这些发电厂多数为直燃式发电,热效率较低,秸秆需粉碎后才能进锅炉作燃料。山东单县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为25兆瓦,年发电量1 .6亿千瓦时,原料价格由政府指导,240元/吨,年消耗生物质原料34万吨,利税2000多万元,为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作出榜样。而据了解,当地秸秆原料收购价普遍在300元-350元/吨,如若不是政府指导价,这样的价格很难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张齐生说,上述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有的技术在推广上需要完善,有的技术在生产中引发二次污染,多数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秸秆资源利用的发展。
除了技术问题,秸秆本身运输难、经济性差,加之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储存场地少,收集、运输等经济实用的技术装备不足,导致秸秆的收储运体系建设滞后,也是影响秸秆能源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另外,一些地方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到位,政策不配套,资源和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说,目前秸秆综合利用还存在着政策、资金、技术三重瓶颈。以安徽为例,受秸秆利用经济效益不高,甚至赔钱等因素影响,全省仍有一半左右的秸秆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在资金上,国家对综合利用项目奖金补助及产品税收的减免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对秸秆利用项目支持不够,不能有效促进秸秆规模化利用。另外,秸秆利用新技术研发、推广投入不足,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度的进一步提高。
顶端
Posted: 2010-01-08 09:40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Time now is:04-12 07:26,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