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自主创新 科技六十年强国富民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自主创新 科技六十年强国富民

事件回放

  “经过60年奋斗,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科技人力资源世界第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科技大国。”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说,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中央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技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闻时评

  走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

  王瑞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位置,从建国初期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探索和实践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

  60年来,我国科技取得辉煌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成为一个科技大国。1949年我国仅有30多个科研机构,全国自然科学研究者不足500人;2008年全国科研院所为3775个,科技人力资源为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195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0.56亿元,2008年为2540亿元。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开发指标活动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按贸易汇率计算位居世界第四。

  第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进入一个重要跃升期。SCI论文数和专利授权量分别是评价一国科研水平和科技应用水平的重要指标,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三,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四。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以及多层次且较为合理的科技力量布局,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科技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60年来,我国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威望大幅提升。科技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北京奥运会等诸多国家重大工程和事件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支撑作用。当前,为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正加速实施16个科技重大专项,到2020年科技重大专项总投入将达到1万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超过5000亿元。

  第四,科技为行业与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新中国诞生初期,在艰难的条件下开展学科布局,打下科研基础,科技为国防、航天、地矿、石化工业等行业和产业起步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跟踪先进、模仿西方入手,在夯实基础工业和加工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新世纪以来,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自主创新,采取了各种措施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产业和企业集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先后推出了科技支撑产业振兴、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科技人员下企业等各种科技专项。

  第五,科技惠及民生。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袁隆平同志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带领中国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时代。

  第六,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985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启动,奏响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序曲;进入新世纪,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新阶段;科技计划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立完善了专利和知识产权制度;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展开;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党的十七大前所未有地将自主创新战略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我国科技事业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孕育和兴起的重要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为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综合与规划处处长)

  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陈建辉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茫茫太空发出的声音,这一刻——公元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将永载共和国史册。

  岂止是航天员翟志刚感觉良好,所有中华儿女的感觉都非常不错,可谓扬眉吐气。这样的科技盛举在60年前谁敢想?

  60年前的中国,科技的全部“家底”就是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不超过5万人的科技人员队伍。在薄弱的家底上,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开始重建。经过60年的奋斗,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科技大国。

  沧桑巨变因何而生?这一切都源于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1956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大幕由此拉开。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意味着从1949年到1978年的短短30年间,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夯实了基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开始积极组织实施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863计划等一系列各有侧重的科技计划,批准建立了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开发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众多骄人成果。

  1995年,党中央把科学技术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此后,国家进一步丰富了科技发展的各项举措,相继出台《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科技法规,出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实施了“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等。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布,提出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和“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目标。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一切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60年来,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国家始终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快的发展与最大的跨越。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形成了宏大的科技队伍,部分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资源总量雄厚,科技人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的研发投入2008年达到4570亿元,居世界第四位;科研条件体系持续完善和优化,全国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多个,发展到2008年的3700多个;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我国创新活力得到激发

  陈辉

  2008年,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极大的抗风险能力。在我国西部和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平均在19%至20%,在外向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仍然以超过10%增长速度发展。

  这组数据不仅说明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说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改革初衷已初步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科技发展的“十二年规划”和“十年规划”,从1982年开始又陆续实施了攻关、863、星火、火炬、973等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在载人航天工程、“歼十”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为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正加速实施16个科技重大专项。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显露,一方面科研单位的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大批企业渴望得到新技术和新产品。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来抓,1985年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全面拉开。

  科技体制改革之初以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由此激发了科技界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空前热情,掀起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第一波高潮。

  紧接着,科技体制改革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思路,对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整。所谓“稳住一头”,就是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重大战略研究;所谓“放开一片”,就是放开各类开发型科研机构,推动其向企业化转制,开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布。以此为标志,科技体制改革转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力图通过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500强等,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我国的技术创新主体。

  经过20多年的不懈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科技事业焕发了勃勃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2007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2.3%,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全国总量的68.4%。千余家科研院所完成企业化转制,大踏步走向市场,2007年仅247家中央级转制院所总收入就突破了1000亿元,转让技术成果1642项,直接受益企业达1.12万家。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下海创新创业,创建的企业已成长为行业的龙头,引领行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机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成立不到4年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例,这个以开展世界一流生命科学研究为已任的研究所,4年来在《细胞》、《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就发表论文9篇。在外行看来,9篇的数量似乎不足挂齿,但如果了解到在2005年以前,仅《细胞》杂志已连续25年没有发表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时,其分量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顶端 Posted: 2009-09-22 08:39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Time now is:04-12 06:34,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