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帮助
|
Home首页
|
论坛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银行
|
订阅本帖更新
|
返回整站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风格切换
black
wind
green
blue
yellow
wind5
gray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新 帖
本页主题: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飞毛腿
级别:
学生
精华:
2
发帖:
101
威望:
113 点
金钱:
1027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小时)
注册时间:2008-03-06
最后登录:2009-04-16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
30年前的3月18日,全国科技大会隆重召开,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同志用诗一般的语言宣布:“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今天,能够有机会参加“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座谈会”,我感到无比激动。作为1万多名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我想就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基础研究发展谈一些体会。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8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吴文俊先生时说:“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以深入的基础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应用研究,而且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作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重要源泉,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比,基础研究系统性、前瞻性、长期性、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更加突出,其内在规律的揭示往往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的。针对基础研究这一特点,国际上普遍采取了稳定支持的做法。例如英国MRC下属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创办55年来产生了DNA双螺旋模型等划时代的科研成果和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予以科学家长期持续地稳定支持,正是这样稳定宽松的环境吸引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造就了世界科学史上少有的著名研究机构。
1984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在当时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很快武装起一支精干的基础研究队伍,尝试建立先进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了条件,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统筹部署、适度新建、定期评估、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推动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1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固定人员1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1997—2007年间,国家重点实验室获了50%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04年,连续空缺6年后评选出的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均由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打破我国科技体制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5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符合中国国情,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自1989年批准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蛋白质领域形成了人才、装备和技术的综合优势。我室连续三次评估为“优秀”,2006年被免评为“优秀”。实验室凝聚和稳定了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0余位“百人计划”和一大批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产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正是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这一组织方式,使得我们的科学家能够围绕一些重要的学术方向开展长期研究。例如,膜蛋白晶体结构解析是国际公认的难题,我室梁栋材和常文瑞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瞄准了这一蛋白质科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并开展了长达十几年的系统研究,解析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Ⅱ原子分辨率晶体结构。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膜蛋白结构解析上的空白,被誉为“光合作用研究的重大跨越”。
二、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骨干研究基地,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令人欣喜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今年3月国家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的力度。这将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必将对我国科技事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将成为承担《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骨干研究基地,同时,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为汇聚国际顶尖人才、形成高水平人才梯队集群创造十分适宜的条件。正如万钢部长所说,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进一步凝练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完善实验室内部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制,从而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我国正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探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国际评估制等新型运行机制。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08年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令我们感到荣幸的是,在近期启动的10个国家实验室中,将依托我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目前,我们已经在学术方向布局、人才储备、支撑条件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有信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将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基地,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30年前的春风带来了我国科技工作的历史性巨变;30年后的今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又已吹起。我坚信,有了国家的决心和大力支持,再加上广大科技人员的全力以赴,我们一定会秉承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汲取3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开辟自主创新的新局面!
作者:徐涛
顶端
Posted: 2008-03-31 13:27 |
[楼 主]
崇尚技术美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230
威望:
256 点
金钱:
2369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8(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21
最后登录:2012-11-18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咱也申请一个。。。。
崇尚技术美
顶端
Posted: 2008-04-15 13:01 |
1 楼
wtop
欢迎光临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专业论坛!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
发帖:
416
威望:
425 点
金钱:
3969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0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1-20
最后登录:2021-07-31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
wtop
] 强!
顶端
Posted: 2008-08-15 17:19 |
2 楼
技术小屁孩
级别:
学生
精华:
4
发帖:
227
威望:
271 点
金钱:
2415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3(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20
最后登录:2012-11-14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
技术小屁孩
] 强!
顶端
Posted: 2008-08-27 15:55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Time now is:11-24 17:55,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