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中国作者姓名的英文表述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疯言杰作
级别: 助教


精华: 4
发帖: 142
威望: 153 点
金钱: 153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4(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05
最后登录:2009-05-13

 中国作者姓名的英文表述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崇尚技术美 执行加亮操作(2008-09-23)
中国作者姓名在国际英文科技期刊表述中的主要问题,可大致归纳为二类。它们是许多论文数据统计过程中的“捣蛋鬼”,也是读者、包括作者本人查询文献时遇到“麻烦”的主要根源。

第一类是姓与名倒置。中国作者的姓到英文里变成了名,名变成了姓,这种错误屡见不鲜。毋庸置疑,这会给文献检索带来很多不便。经常听到作者们抱怨在国际数据库里找不到自已的文章,明明知道已经发表了,可就是找不到踪影。最后查来查去,才发现是因为在发表的论文里,姓和名弄颠倒了,按正确的姓去查,自然找不着。还有部分作者更绝,将错就错,把误排的姓名继续使用下去,以求前后统一。这样做有歪打正着之功(也不是百发百中) ,但殊不知这会给有关的数据统计带来多大的出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作者在国外发表论文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好姓名的质量关。国内的英文期刊,质量方面有编辑把关,其中包括作者的姓名表述。在国外的期刊则不同,如果作者自己疏忽了,国外的编辑是很难替作者改正错误的,因为他(她)们自己还搞不清楚呢。这一点在本人以前撰写的论文出版系列中已经多次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类是名字的缩写形式问题。很多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中文中的双字名(比如海洋/Hai-Yang,南天/Nan-Tian等) ,因为作者在双名之间不用短线,表述为Haiyang 或 Nantian,到了英文论文的缩写里就变成单名了,即原本的H.-Y. 或 N.-T. 变成了H. 或N.。这样的结果,是人为地增加了 “重名重姓”的机会。在因特网上的论文数据库里,存在着成百,今后有可能会上千的X. LI。明眼人看地址上的差异,可以判断不是少数作者在国内搬来搬去调动单位。再看研究的领域,也不像是几个人在“能者多劳” 地横跨领域搞研究。估计很多的X.-Y. LI或X.-R. LI之类的双名作者都变成简单的X. LI了。这在检索时最大的不便是耗时费力,事倍功半,让人郁闷。既使用姓名加关键词再加国家名检索,还会出现长长的人名单,需要读者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筛选,才能找到要找的文献。如果所有双字名的中国作者都能在论文中保持双字名缩写,加上选择关键词和参考工作单位,检索时的效率就会提高,结果可能也会比现在准确得多。尤其是对外国人检索中国作者文献,会有更大的帮助。常听有识之士们唠叨国内文献引用率低的现象,事实也的确如此。这里有不重视或有成见的因素,但同时也有外国科学家查中国文献的难度问题。光这姓名表述一点对外国人来讲,就是不大也不小的一关。如果能够改进,可能会从侧面促进中国论文在国际上的引用频率,最起码能简化过程,不像现在这样令人望而生畏。

对于已经在国际上发表了许多论文的中国作者而言,中途对自己的姓名表述形式改辕易辙恐怕比较困难,甚至为时已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如果以前发表的论文的姓名表述是一致的、正确的,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延续以往的表述形式为佳;如果以前的表述形式就前后不统一,甚至错误多种多样,也许就不如从现在开始规范起来为好。时常有作者写信向我询问是否可以更改已经发表了的论文中的姓名错误,大部分情况下回答是为时已晚,是件很遗憾的事。因为一旦论文汇编成刊,装订成册,改姓名的勘误很少有通过主编到达出版社的。因为这并不属于严重的学术错误,一般不列入学术期刊勘误的范畴。况且联系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都已经检查过校样了,错了也是作者自己的疏忽。既使有条件勘误了,改正后的姓名也不完全和原文在数据库里挂钩或链接,所以对论文检索而言也是与事无补。由此可见,对新入行的年轻学者而言,在如今中国姓名还需用汉语拼音表述,并且还是主流的情况下,在发表论文之前,最好对自己姓名的表述形式考虑得越全面越好,审查校样时越仔细越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的许多华人科学家除了自已的中文名字外,还有英文名,而且在国外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一直用的是英文名。换句话说,他(她) 们的英文名可能在海外有更高的知名度。有不少的学者回国工作后,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文章时仍保留了这个习惯,这也算是中国作者姓名在英文期刊表述中的新事物。该举措是否有利于解决前面已经讨论过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时间的考证,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国外的编辑们看到SUSAN XIA LI时,会很自然地把LI认定为姓,而不是XIA。这无疑会减少姓与名倒置的错误。

说了半天,问题好象很多,但是否有根本解决的办法呢?中国科技作者受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年,如今能否“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希望的,至少是比10年前有希望。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内和国际计算机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发展很快,世界各种主要语言可以平行地兼容并用,在文字处理技术上已不再是问题。在同一个电子文件中,英文和中文可以平行使用。而且这种表述形式也可以承印(制版印刷)。这在许多年前的国际英文出版业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政府在科技领域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强,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来自中国的论文势必越来越多。目前在很多国际英文科技期刊的发稿量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把中国作者姓名的表述搞正确,对刊物本身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外因与内因,客观与主观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新形势下,中国作者姓名在英文科技期刊中表述的规范化和正确化,在出版范畴内,似乎又有了新的契机。

如何利用电子平台技术的进步,解决中国作者姓名在国际英文科技期刊表述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是件很值得探讨而且有意义的事。我个人认为,与此有关的具体的探索与实践,恐怕还是要中国人身先士卒,自已努力解决效果更好些。毕竟这是中国人姓名的表述问题,单纯地期待国际上的出版社或期刊编辑部发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即使他们有想法,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有效的文字技术支撑手段,结果很有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结合前面阐述的两类主要问题,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姓与名倒置的错误,解决的关键是在出版物中明确标明姓与名的区别。现在国内有的英文期刊,包括个别中文期刊中的英文摘要部分 ,采用姓全部大写,名用大小写的表述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个人认为是既实用又简捷的区分办法。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很容易接受。这种表述又有姓前名后和姓后名前两种表述形式。比如李霞是写成LI Xia还是 Xia LI。我个人认为,还是以姓前名后较好。李四光在英文刊物中即表述为LI Si-Guang, 诸葛亮就表述为 ZHUGE Liang, 周恩来即为 ZHOU En-Lai。这样一来,姓和名即使对外国人都是一目了然。如果能够在中国自己办的英文科技期刊里都采用这种统一的表述,即可在中国作者队伍里形成一种风气和习惯,成为主流,长久以往,会逐渐影响到国外的刊物。

针对因为双名或单名缩写而产生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取消缩写,不论双名还是单名,均全部以拼音的形式拼出,双名之间用短线连接。这个建议听起来有些武断,但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缩写而产生的重名重姓。多年前来自中国的文章很少时,姓名缩写的确不是大问题,但如今中国文章在国内外英文期刊上发表的数量逐年迅猛上升,采取这样的硬性规定也是不得以之举。俗话说,先有耕耘,后有收获。我个人以为,为了数据统计和检索的准确性,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更何况,中国人的姓名本来就没有缩写这一出,完全是历史上在中国论文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中国作者在英文期刊上“客随主便”和“委曲求全”的结果。但要做到不用缩写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国外的期刊上,需要作者们努力争取。但对于国内的英文期刊,应该不是问题。而且一旦中国自己的英文期刊都能行动起来,也会逐渐影响到国外期刊对中国姓名的表述形式。

至于以上建议的两种办法是否能真正对数据统计和检索产生积极的影响,需要有一个实践和考量的过程。首先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英文期刊完全采用这种表述方式,并且要有一定的积累数据的时间和试用期。如果最后试验的结果和分析后的效果是肯定的,就会有推广的动力,也才更有向国际科技期刊普及的可能。

另外一种新的动议是在英文期刊中大胆地引进中文姓名表述。在文章中的首页,中国作者的姓名先汉语拼音,后中文 (中文的表述放在括号内)。这种表述形式已经有国际英文期刊在试行。比如美国物理学会的系列期刊,从今年开始允许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作者除了用英文形式表述外,还可以附加本国的文字表述,比如 Xia Li (李霞)。这无疑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之所以有这样的尝试,起源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来自中国等国家投稿量的增加。目前美国物理学会麾下的10本期刊几乎都在试行这个方法。该学会包括的期刊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 Physical Review B; Physical Review C; Physical Review D; Physical Review E; 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 – Accelerators and Beams; 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 – 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 Physical Review – Focus 和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我个人以为,国内的国家级英文期刊也不妨选几个试起来,看看效果如何。这里面可能会有不少技术上的新课题。比如网上投稿时文件转换过程中,由WORD 到PDF,中文的字体是否可以顺利地转换;在排版过程中是否会有格式不兼容的情况,出现乱码;在印刷过程中是否能顺利制版等等。同时还要监控在使用过程中与国内和国际数据库之间文件切入过程中接轨的技术问题等等。想必课题会不少,但通过努力,以及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切磋沟通,合作攻关,成功的希望还是有的。最诱人的亮点在于,引入中文后,中国作者的姓与名,是张三还是李四,肯定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了。但在与数据库接轨时会有何表现,能否顺利检索,目前还是未知数。这种方法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作者姓名在英文期刊中的表述问题,同时又不影响论文在数据库中的存储和查询,还需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中文期刊的经验不断地摸索。但毕竟是一个希望,值得一试。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关注这个问题的有识之士的增多,随着更多的智力投入,希望有一天,这个历史问题会圆满地解决。


顶端 Posted: 2008-05-08 13:27 | [楼 主]
技术小屁孩
级别: 学生


精华: 4
发帖: 227
威望: 271 点
金钱: 2415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3(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20
最后登录:2012-11-14

 

谢谢楼主!!!
顶端 Posted: 2008-05-12 16:51 | 1 楼
崇尚技术美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4
发帖: 230
威望: 256 点
金钱: 2369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8(小时)
注册时间:2008-02-21
最后登录:2012-11-18

 



[崇尚技术美] 强!
崇尚技术美
顶端 Posted: 2008-05-23 16:41 | 2 楼
opqr578
级别: *


精华: *
发帖: *
威望: * 点
金钱: * RMB
贡献值: * 点
在线时间:(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VPN应用十三大问题及解答

VPN应用越来越广,可能用户疑问也越来越多,这里列举了VPN应用中最常见的十三个问题,并给出解答。

  商业的流通性带来了更大的分支机构远程通讯需求,VPN应用越来越广,可能用户疑问也越来越多,来看看VPN应用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常见问题,也许就有你需要的答案。

  VPN和DDN专线谁更好?

  这个问题在很多用户都在咨询,其实不是简单的用好坏来评估的。可以说以DDN为代表的专线技术和以IPSEC为代表的SITE TO SITE的VPN解决方案各有优势、相互补充。为了方便的描述,以DDN为例和VPN做一个比较。

  DDN成本高,但是比较稳定;VPN稳定性虽然不如DDN线路,但是通讯成本低,易于扩展,而且随着Internet的发展,在速度、稳定性、移动性、扩展性上越来越占有优势,所以现在越来越普及。

VPN与专线技术全面比较

  一般在DDN线路中,都是采用专用线路,没有与公众线路连接在一起,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与VPN相比,容易导致安全上的误解。

  从实际使用上看,由于DDN线路的专用性,所以也大大减少了其被攻击破坏的可能性。但是另外一方面,从原理上分析,数据在DDN网络上面传输其实是不安全的,数据传送的过程中可能会被人窃取、修改等;数据在VPN虚拟专网中传输的过程是安全的,通过加密、身份认证、封包认证等过程保证数据包在传送的过程中不被窃取、删除和修改
顶端 Posted: 2008-09-11 06:55 | 湖北省 3 楼
wtop
欢迎光临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专业论坛!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
发帖: 416
威望: 425 点
金钱: 3969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02(小时)
注册时间:2008-01-20
最后登录:2021-07-31

 



[wtop] 吔!
顶端 Posted: 2008-09-11 16:31 | 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学术活动

Time now is:11-24 18:35,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