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高新区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subasa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94
威望: 147 点
金钱: 16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2(小时)
注册时间:2010-01-20
最后登录:2011-03-25

 高新区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

从无锡高新区的物联网产业,到天津滨海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的新医药产业,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清洁技术产业,到保定高新区、湘潭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从襄樊高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到郑州高新区、淄博高新区的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区正在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或聚集区。

  国家高新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决定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经济坐标中的地位,也将影响国家高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个性化指导新兴产业发展

  科技部火炬中心明确提出,国家高新区应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深化创新创业、金融、人才、国际化等工作,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开创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新局面。

  据悉,科技部相关部门近期正在就国家高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调研,或将形成指导性意见,在每个国家高新区选择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同时支持国家高新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和专业园建设,集聚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相关产业促进组织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生态体系,有效利用市场化力量加速产业发展。

  从目前透露出来的政策倾向看,科技部火炬中心将进一步鼓励国家高新区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将由以往的“大而全”转为“少而精”。这或许意味着,国家高新区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将获得个性化指导。

  高新区发展新兴产业“底子厚”

  2011年,将有一批国家高新区建区20周年。国家高新区20年来积蓄了相当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高新区的营业总收入达到7.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总量的9.5%,有750万人的高素质从业大军,研发投入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出口创汇占全国总量的14.7%,实现了创新要素、创新载体、高科技企业聚集。

  “国家高新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这不仅是对国家高新区当前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也是国家高新区未来的责任所在。从温家宝总理提出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到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到国务院先后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正面临越来越有利的政策环境。具备了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的国家高新区,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国家高新区将成为某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名词。

  推进“三类园区”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家高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先导作用,目前科技部正推动在国家层面出台促进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推进省级高新区的升级工作,使国家高新区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科技部相关部门将按照国务院批复,重点落实好中关村、武汉东湖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各项任务,重点推进股权激励、财税等政策协调和突破,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推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形成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此外,今年科技部将再组织一批国家高新区进入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试点,基本完成整体布局;同时发布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指南,组织一批国家高新区开展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试点。

  科技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国家高新区要针对具有前瞻性、方向性、指导性的重大战略问题继续进行深入调研,形成“十二五”的战略支撑和正确导向;要集聚创新基金、火炬计划以及其他科技创新资源,争取先行先试的政策突破,做好与主体科技计划的衔接;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肩负起“转方式、调结构”的先导作用。

顶端 Posted: 2010-06-09 08:34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Time now is:11-24 19:01,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