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帮助
|
Home首页
|
论坛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银行
|
订阅本帖更新
|
返回整站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风格切换
black
wind
green
blue
yellow
wind5
gray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
吕薇:技术创新驱动中国 科技体制改革夯筑强国路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新 帖
本页主题:
吕薇:技术创新驱动中国 科技体制改革夯筑强国路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ooo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99
威望:
124 点
金钱:
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3(小时)
注册时间:2010-12-15
最后登录:2014-09-03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吕薇:技术创新驱动中国 科技体制改革夯筑强国路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技术创新驱动中国 科技体制改革夯筑强国路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表明,科技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
回望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在科技领域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1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87亿元,比2002年增长5.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7%上升到1.84%;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十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推动下,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成果丰硕、为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十六大以来科技和创新成就”的专题采访时一再强调,评价中国科技发展成就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科技成就斐然是政策体系完善和发展环境优化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采访中,吕薇将十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归纳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战略,创新政策体系已经形成,创新环境建设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科技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著”,并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国家战略,科技规划绘就中国创新发展蓝图
主要观点:中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的战略核心,也是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成为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和时代的主题。
中国经济时报:您一再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科技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十年来可以称之为重大节点意义的战略决策有哪些?
吕薇: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得到提高和加强。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2003年3月22日,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宣布并着手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2003年6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23个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规划领导小组。同时,为了加强咨询,还成立了由18名资深科学家为成员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专家顾问组。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 《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随之颁布。规划纲要明确从五个方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随之颁布。规划纲要明确从五个方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为了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从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统筹协调等十个方面,提出60条相关政策,加强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牵头制定了近80个实施细则。
顶端
Posted: 2012-10-04 08:54 |
[楼 主]
yooo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99
威望:
124 点
金钱:
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3(小时)
注册时间:2010-12-15
最后登录:2014-09-03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012年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发布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十年来,我国还加强了促进和保障创新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如,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的 《科技进步法》,2008年颁布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合伙企业法》、《政府采购法》、《反垄断法》等法律中,也都有鼓励企业创新的措施。
硕果累累,技术创新驱动中国经济
主要观点: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从根本上说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到、市场换不来的,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加快自主创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十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您介绍一下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情况。
吕薇: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新发展效果明显,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研究开发(R&D)支出的增长速度均超出GDP的增长。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带动了科技产出的增加。目前,研究开发支出总量进入世界前列,R&D经费支出强度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超过部分高收入国家的水平。2011年,全国R&D经费支出8687亿元,比2002年增长5.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7%上升到1.84%。
科技人力资源和从事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前列。2002—2011年,全时R&D人员当量数从103.51万人年增加到288.3万人年,增长了1.8倍。2006—2010年,每万名就业者中R&D人员年增长20.8%,比“十五”期间增加3.4个百分点,远超过OECD国家总体增长率2.74%。
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财政科技拨款较快增长。2002—2010年,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实际平均年增长22.5%,2010年达4114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加了4倍。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从2002年的3.7%增至2010年的4.58%,提高了0.88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2005—2010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平均增长31.4%,快于中央财政科技拨款的平均年增长率,中央与地方拨款的比例从62.61:3937.6转变为49.7450:50.26。但总体看,中央财政的科技拨款强度远高于地方政府,2010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占其财政支出的12.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其财政出的比例仅为2.8%。
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涌现一批依靠创新提高竞争优势的企业。2002—2010年,工业企业执行的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例从61%增加到73.4%,高于美、英、法等国,接近于韩国和日本等国(见图3)。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R&D人员全时当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从2004年的38%增加到2010年的54%。华为、中兴、联想、三一重工等一批依靠创新提高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企业正在形成。但行业间的创新投入差距较大,R&D支出集中在高中技术行业。从企业R&D支出总量来看,R&D支出相对集中在中高技术行业。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统产业的创新优势高于高技术产业。
顶端
Posted: 2012-10-04 08:57 |
1 楼
yooo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99
威望:
124 点
金钱:
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3(小时)
注册时间:2010-12-15
最后登录:2014-09-03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科技产出呈上升趋势。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前列。2001—2009年,中文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从20.32万篇增加到52.1万篇,世界排位从第6位增至第2位,仅次于美国。国外收录的我国论文总数从2000年的4.96万篇增加到2009年的28万篇,2009年,三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分别收录我国论文12.75万篇、9.78万篇和5.47万篇,居世界排名列第二位、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的(SCI)科技论文被引用数从2000-2004年的41万次提高到2005—2009年的179万次,论文影响系数从2.34提高到3.8。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一是企业在研究开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开发明显增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二是知识创新体系在调整中得到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支出增长。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逐步提高,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桥梁。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各级地方政府制定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四是科技服务中介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在中央政府引导下,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各类创新服务机构蓬勃发展。高新技术园区成为科技服务的集聚地,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主要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技只有与经济紧密结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增加,更要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经济发展发展的主动权,十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哪些具体体现?
吕薇:十年来,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不仅表现在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增加,最终还要看企业创新能力是否形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否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否提高等等。
快速增长的科技投入开始显现效果,专利、标准等产业技术成果大幅增加,科技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
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发明专利的比例提高。2002—2011年,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从20652件增加到1504670件,增长了71.8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占国内专利申请的比例从22.5%增加到27.63%。2010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专利国际申请量超过1.2万件,排名已上升至世界第四位。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十一五”期间,制订和修订国家标准15117项,以我为主制定国际标准103项,提高国际标准提案227项。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50个。创建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认证认可制度。
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下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实现了发射、空间出舱活动以及空间科学试验等重大突破,特别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顺利载人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模式正在转型。以市场需求导向和利益驱动,我国企业以自主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购买国内技术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强积累能力后,再进行自主研发。随着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和产业技术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进入转型期。近些年,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的力度,企业技术来源从引进技术和跟踪模仿转向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相结合,从依靠技术引进逐步转向增加国内技术供应能力。
顶端
Posted: 2012-10-04 08:58 |
2 楼
yooo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99
威望:
124 点
金钱:
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3(小时)
注册时间:2010-12-15
最后登录:2014-09-03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进入中高端制造,有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1—2010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14.61%增加到16.8%。2002—2010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从247129万元/人增加到814463万元/人,营业收入利税率从12.8%增加到13.51%。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比2000年增了6.4倍。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比2000年增长9.9倍,“十一五”比“十五”翻了一番。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下滑,我国不少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在各行业中,具有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势头普遍好于当地企业的平均水平,成为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企业创新主体,体制改革释放中国活力
主要观点: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关键是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此,必须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企业创新动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使企业真正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十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但在科技资源总量和科研产出增长的背后,科技发展面临着哪些深层次问题?
吕薇:虽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高,一些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体制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确立;资源能源等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其稀缺性和外部性,过度激励投资的政策,加上部分可竞争领域存在行政性垄断,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还不普遍,平均研究开发支出强度较低,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政府科技经费分散使用,配置效率亟待提高;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出口不畅,对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培育不足;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薄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显不足,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了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新成果的商业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重点是什么?
吕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脚步一直从未停歇。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拨款制度,培育技术市场,到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已经变成举国共识。
历次改革实践和理念,都贯穿了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因此,科技体制改革要抓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牛鼻子”。
首先,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创新的动力源自市场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盈利的预期。因此,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就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要素向创新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企业创新。要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减少行政性垄断,创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平等获得资源的市场环境。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及产业组织调整,健全反映稀缺性和环境影响的资源价格机制和税收体系,形成促进企业创新的市场倒逼机制。要有重点地落实政策,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如切实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以多种方式加强鼓励创新的需求政策;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政策,发挥政府采购对创新的激励作用;通过法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市场准入等措施促进新技术的利用和推广,对应用节能减排等社会效益明显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减免税。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假冒侵权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积极拓展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根据创新和创业的各阶段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创新融资渠道。继续鼓励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办区域性证券交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向创新企业倾斜,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
顶端
Posted: 2012-10-04 09:02 |
3 楼
yooo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99
威望:
124 点
金钱:
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3(小时)
注册时间:2010-12-15
最后登录:2014-09-03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其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以企业为技术集成、产业化和商业化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意味着创新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特别是目前我国缺少集基础研究和研究开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集成和市场开拓的平台作用,由企业主导创新过程,有效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要改变目前大学以应用研究为主,科研院所以试验开发为主的局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和扩散机制,完善和细化各级政府科技计划的成果转移管理办法,提高企业对应用性科技计划立项和执行的参与程度,从企业被动接受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转向由企业主导创新过程。
主要观点: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建设创新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环境是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在内的各种制度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突破科技体制的局限,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防止政策之间的相互抵消,把创新政策融入财政、金融、贸易、产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和环节,目标一致,形成合力。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培育和发展创新要素,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中国经济时报:除了发挥企业是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外,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吕薇: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外部性较强,创新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政府要重点在市场难以调节、企业无力或不愿投入的领域有所作为,起到引导和互补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对促进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公共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政策引导方向需要进一步调整。如,政府科技经费仍存在多头管理、统筹协调力度不足等问题,难以在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等问题。
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突破重要战略性技术方面,政府应发挥关键作用;一般性的应用技术研发则要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普遍性优惠政策,引导和调动企业、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应公平对待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准入门槛,由市场选择技术方向。
改进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公共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机制,加强创新链条上各环节政府投入的协调和衔接;突出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效益,政府要重点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的管理方式,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减少科技经费浪费,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特别要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增加对成果转化环节和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成果的利用和扩散。
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发展创新要素。对技术创新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本素质和能力。实现有效创新不仅需要研究开发人才和科学家,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高技能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一方面要优化教育结构,为社会提供适应创新链条各环节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创新激励要落实到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上来,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不仅要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更要保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顶端
Posted: 2012-10-04 09:07 |
4 楼
alex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17
威望:
33 点
金钱:
1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11-10-07
最后登录:2014-08-28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
alex
] 好贴!
顶端
Posted: 2012-10-08 16:44 |
5 楼
逍遥游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88
威望:
106 点
金钱:
1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8(小时)
注册时间:2010-12-15
最后登录:2014-11-18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强贴。楼主我服了。
[
逍遥游
] 强!
[
逍遥游
] 好贴!
顶端
Posted: 2012-10-10 14:00 |
6 楼
mathz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294
威望:
459 点
金钱:
10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31(小时)
注册时间:2009-11-23
最后登录:2019-01-22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支持楼主。强贴。
[
mathz
] 好贴!
顶端
Posted: 2012-10-19 12:15 |
7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Time now is:11-24 22:42,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