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帮助
|
Home首页
|
论坛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银行
|
订阅本帖更新
|
返回整站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风格切换
black
wind
green
blue
yellow
wind5
gray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
大国的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新 帖
本页主题:
大国的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subasa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94
威望:
147 点
金钱:
16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2(小时)
注册时间:2010-01-20
最后登录:2011-03-25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大国的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欧阳峣
近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媒体的焦点,也成为各级政府和科技界、经济界讨论的热点。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正牵头成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方案呼之欲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怎样站在新兴大国崛起的视角,从国内与国际、科技与经济、当前与未来的结合上,深入思考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背景和思路,将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选择中国战略发展的方向
近200年来,中国往往与全球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擦肩而过,延缓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很多遗憾。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科技沉寂了60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某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酝酿着第四次科技革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低碳技术、纳米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在实现新的突破。从国际的趋势看,美国政府在致力于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和宽带网络技术的开发,日本政府在致力于新能源、新型汽车、低碳技术、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开发,欧盟国家在致力于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开发,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新能源和绿色环保技术的开发。
可以预见,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呈现两大特征:第一,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构建以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为骨干的框架;第二,科技革命与现代产业革命直接地紧密结合,由新的科技革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在这里,可以进一步明晰现代科技革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逻辑关系: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
适应后危机时代增长的转型,选择中国产业升级的出路
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阵痛”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从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理看,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产业发展滞后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当一个国家产业勃兴的时期,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吸引大量资金的进入;当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入成熟和衰退的时期,部分资金变成不良资金
随产业而湮灭,大部分资金将从原产业撤离并寻求新的支柱产业,或者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进行投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酝酿成为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新的技术革命的支撑。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积极培育和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国际性金融危机带来巨大冲击的时候,中国凭借自身的大国优势,出台了一揽子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并领先世界经济的复苏。然而,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出路在于经济增长的转型。所谓“转型”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的消耗,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即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中国经济开始由生存型的阶段进入到发展型的新阶段,带来了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从而提出了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升级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从而成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
站在新兴大国崛起的视角,选择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战略
目前,新兴大国正处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机遇期,即迅速崛起的时期。“金砖四国”的群体性崛起,以对世界经济增长50%以上的贡献率,以及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的经济增长速度,预示着大国经济时代的到来。“金砖四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以其不凡的表现令世人瞩目,同样,它们不仅应该引领全球经济走出困境,而且应该在引领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表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肩负着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过31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在“产业立国”的发展新阶段,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新的选择。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必须选择新的产业方向,明确新的产业定位。作为“新兴大国”,为了实现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产业的振兴。怎样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只有那些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才能引领产业振兴的方向。具体地说,一是要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新科技革命的前景;二是要选择国际价值链高端的产业,有较高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选择绿色环保和低碳产业,符合环境友好的世界性潮流。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选择正确的战略措施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它既需要政府的扶持,又需要培育市场需求;既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又需要创造良好的产业组织环境。我们应该遵循这样的成长规律,选择正确的战略思路和措施。
一是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导向性特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战略性与导向性是紧密相联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必须给企业和社会发出明确的信号,引导资金的投放、人才的集聚和技术研发,从而发挥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二是遵循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需求性特征,培育长期稳定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条基本标准,就是要有稳定的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一般来说,新兴产业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应该积极地培育市场需求。中国是经济大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利用国内市场需求大和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拉动新兴产业的成长。同时,要瞄准国际市场,特别是产业发展条件成熟的时候,努力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是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特征,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的成熟程度取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获取。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我国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启动较早,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在电动汽车、生物育种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已走在世界前列。要利用好这些优势,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共性技术的突破。
四是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特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产业,但是从高新技术到新兴产业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因而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应该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创业园的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要积极培育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形成产学研、产供销以及配套产业相互支撑的链条,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进程。
(作者系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大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顶端
Posted: 2010-08-09 08:32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Time now is:11-24 23:24,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