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帮助
|
Home首页
|
论坛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银行
|
订阅本帖更新
|
返回整站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风格切换
black
wind
green
blue
yellow
wind5
gray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苏州高新区:编织软硬“双面绣”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新 帖
本页主题:
苏州高新区:编织软硬“双面绣”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苏州高新区:编织软硬“双面绣”
到2015年,高新区要全面实现“区有两馆,镇(街道)有一站,村(居)有一室”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格局。镇(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达标率达100%,人均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面积达到0.18平方米。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将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占全区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
一次采风活动后,知名作家苏童、黄蓓佳、叶兆言、毕飞宇、范小青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竟然有这么深厚的吴文化、水文化,令人惊叹!”“最难能可贵的是传统文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地区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是这么鲜活和张扬! ”对于正倾力打造“新苏州、新天堂”的苏州高新区来说,不管是自然山水、人文传统还是高新科技,都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宝贵资源。
传统工艺大市场
9月28日,第三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位于镇湖的太湖湿地公园精彩开幕。此前在上海世博会上一展风采的梁雪芳等14名绣娘在开幕式上获颁世博苏州馆展览荣誉证书,而刚从上海运回的30多幅“为世博喝彩”的镇湖刺绣精品也回乡与市民见面。更值得一提的是,镇湖在这一天得到了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镇湖刺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集体商标,同时,“苏州镇湖刺绣版权交易平台”和“苏绣网”也同时开通,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镇湖刺绣增添了强有力的“现代化武器”。
位于苏州西部、濒临太湖的镇湖在2002年8月划归高新区。此后,高新区将镇湖定位为“苏绣文化、自然生态”的集中展示区,并进一步提出了“规划、整理、造景”的总要求,还先后投资7亿多元建成了镇湖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刺绣艺术展示中心,有效壮大了刺绣产业规模。抓住新的发展契机,镇湖对刺绣产业进行了深度挖掘、包装和提升,形成了集刺绣设计、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市场集群,推动农民群众走上了创业就业之路。如今在镇湖,直接从事刺绣制作生产的绣娘有8000多人,从事刺绣设计、生产、销售及与其配套的电脑印花、花线、木工工艺等方面的“小老板”近1000人,其中年销售产值超过150万元、具有一定规模的刺绣企业有35家,由此还催生了一批油漆、包装、运输等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09年,镇湖刺绣产业的销售产值达6.2亿多元,是2002年前的两倍多,当地农民的纯收入也从2002年的5923元增加到16000元。此外,通过中国刺绣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镇湖刺绣”的附加值得到有效提升,现已成为高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
事实上,高新区的工艺美术文化产业集群不只有刺绣这一张亮丽名片,玉雕、缂丝、铜响器等项目同样颇具特色,相关工艺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欧洲等国家与地区。今年6月29日,经过大半年时间建设的东渚镇百匠街正式开街。全长200多米的百匠街,现有40多家工艺美术企业、81个营业门店入驻,涵盖玉雕、缂丝、青铜器、红木雕刻、刺绣等多种工艺美术门类;引进众多大师作品,希望在生活品质、文化认同、家居装饰、收藏升值、潮流时尚、旅游购物等六个方面重塑“东渚工艺”的品牌优势。据苏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郦小萍介绍,高新区劳动部门等已对这个“传统工艺创业孵化基地”明确了积极的扶持政策,在入驻企业的两项登记费用、房租以及社保、用工等方面都有相关补贴,对于经审核入驻的创业者,还将给予创业补贴和创业典型奖励。
“草根”艺术团规模化
9月17日,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世博·金玉兰奖”艺术大赛上,来自苏州高新区的枫桥艺术团的排舞《昆利奔驰》获得“世博·金玉兰”最高奖,服饰展示《枫桥夜泊》获得“世博·金玉兰”金奖,此外,枫桥街道还获得了“世博·金玉兰”组织金奖。
枫桥艺术团是全市首家由街道一级建立的综合性群众艺术团。今年5月,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枫桥街道将辖区内的枫叶民间乐团、枫之韵服饰艺术团、舞蹈团、曲艺队、演唱队、枫桥实验小学评弹班、老年舞蹈队7个民间品牌表演团队联合组建成“枫桥艺术团”,并决定每年拿出20万元来保障艺术团的活动经费,各文艺团队在参赛、汇演中取得佳绩的,还将另外获得奖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既是为了解决民间艺术团体因“经费偏紧”造成发展瓶颈的尴尬状况,也希望“规模化发展”的综合艺术团能改变各个团体“单兵作战”,易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的问题。为了强化管理,街道方面会同艺术团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考核机制,比如各骨干团队每年至少创作、演出两个新节目,队员都要积极为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而努力服务等。“考核机制将鞭策我们更多地去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新节目,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枫叶民间乐团副团长吴志伟表示。
据统计,到2009年底,高新区共建立合唱、器乐、舞蹈、戏曲、腰鼓、舞龙(狮)队等各类业余文艺队伍152支,团队总人数达到4926人。各团队定期组织排练研习活动,积极参与创作与演出,丰富了本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今年上半年,高新区紧紧围绕“迎世博盛会、展高新风采”主题,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欢乐社区行”广场展演,区内“草根”艺术团成为演出主力军。
针对区内外企众多、外商云集的情况,高新区还面向区内广大欧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客商,广泛开展圣诞晚会、境外女士俱乐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做优“亲商安商、柔情服务”品牌。“通过培育外企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片土地,为他们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郦小萍说。
大项目绘就新蓝图
为了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新区文化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中。该中心初步选址在何山南侧,占地30亩、规划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融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于一体;建筑风格体现吴文化特色,以庭院式、连廊等方式来呈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据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副局长王继忠介绍,该项目力争于年内开工建设,建成后的文化中心预计日平均接待2000人左右,全年服务人次可达60万左右。
在高新区未来的文化版图上,大型文化设施远不止这一个区级文化中心。邀请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设计的中国太湖博物馆也计划于年内启动建设。规划建设在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内的这个博物馆将综合运用各类高科技手段,通过太湖地质生态演变、生物进化、民俗文化、渔耕文化和农耕文化等人文发展和历史的介绍,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太湖与人类相依相存、和谐共生的悠久历史、生态现状和未来趋势。而与苏州乐园紧邻的金逸影城已经建成并即将开门迎客。作为高新区首个五星级电影城,这里共有8个放映厅约1500个座位,将是目前苏州可同时容纳观众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电影院,填补了高新区乃至苏州西部大型电影院的空白。
同时,高新区浒关开发区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的大运河明清风光带文化旅游项目已经开工奠基。未来三到五年,这里将形成以大白荡城市生态公园为中心,东有大运河明清风光带,南有兰风寺、太湖大道景观带、现代农业风光带,西有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环山生态旅游带、温泉休闲度假区,北有浒光运河景观带等为主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今年6月22日,“华映苏州文化产业基金暨华映光辉投资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宣告首期规模为10亿元的华映苏州文化产业基金正式携手高新区,成为苏州第一只文化产业专项基金。这是总部设在新加坡的华映资本在中国募集的第一只人民币基金,该基金5年内将立足苏州,面向全国,支持与培育3到5家全国文化产业领域领军企业。据了解,此次华映基金的设立,苏州高新创投将出资1亿元作为政府引导基金投入。
展望未来,高新区在“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蓝图已初步绘就:到2015年,全面实现“区有两馆,镇(街道)有一站,村(居)有一室”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格局。镇(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达标率达100%,人均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面积达到0.18平方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占全区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将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顶端
Posted: 2010-10-17 08:5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Time now is:04-05 01:31,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