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访北京市海淀区常务副区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杨志强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thwj
欢迎来到产业化导引论坛。有任何问题欢迎发消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88
威望: 3460 点
金钱: 17584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1105(小时)
注册时间:2008-10-21
最后登录:2020-12-0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访北京市海淀区常务副区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杨志强

 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市海淀区201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海淀区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统筹推进全区科学发展,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通过深化功能区带动战略,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格局,整体提升海淀区科学发展水平,将海淀区建设成为创新引领、高端高效、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后北京市把海淀园作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一年多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以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紧紧围绕国家、北京市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的理念,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聚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探寻中关村核心区(海淀)“转方式、调结构”的做法与成效,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海淀区常务副区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杨志强。

  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之路

  记者: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是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一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进行了哪些部署,重点是什么?

  杨志强:今年,中关村核心区(海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1-5月,海淀第三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6059.6亿元,增长50.1%;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5115.5亿元,增长55.4%;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905亿元,增长19.9%;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3.31亿美元,增长77%。同时,海淀核查“三高”企业280家,淘汰黄标车1453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继续下降,“十一五”期间累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9%,提前两年完成北京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关村核心区(海淀)产业结构调整将坚持质优量大、长短结合、进退有度、城乡融合的原则,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道路,优先发展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到一产更精、二产更强、三产更优;实施“合理聚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辐射强劲”战略,配置产业空间资源,形成点、带、圈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政策集成改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的协调性,形成推进产业优化发展的合力,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将重点推动优势产业更加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具成长性、生产生活服务业更加巩固,加快资源约束性产业转型升级和劣势产业退出。

  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依托区域自身科技、文化、教育优势,以信息产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金融业、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业为先导,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二是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以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及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为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尽快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是巩固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以发展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导,夯实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础,满足多样化的民生诉求,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海淀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

  四是适度发展资源约束性产业。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和保护园区生态资源,适度发展房地产业、现代农业等资源约束性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是严格限制劣势产业。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运用市场手段调整、淘汰一批不符合拓展区功能定位的价值链低端产业。对集体产业进行业态调整,各乡镇和村原则上不再发展工业企业,坚决杜绝“五小企业”,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

  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将坚持国际化转型发展,发挥国际化先行先试的优势,在网络、政策、资金、合作等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开展多层级深入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争取主动,从产业源头推进可持续创新发展,少走弯路。

  记者: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中关村核心区(海淀)未来将着重培育和发展哪些战略性新兴产业?

  杨志强:20多年来,海淀园注重科技与产业发展研究,把握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律,把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现有的产业体系基本符合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一些产业已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另一些尚处于积极培育阶段。

  中关村核心区(海淀)未来产业发展要着眼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高端化、总部化、特色化、集群化”的发展路线,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信息通信等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四大潜在优势产业,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体系。

      自主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记者: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创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如何,形成了哪些优势产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杨志强:20多年来,海淀园高度关注研发和自主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坚持走高端化发展路线,逐步形成了以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领域增长势头强劲。

  如今,海淀园是我国最重要的计算机产业集群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信息产品产出地和集散地以及我国计算机产业最重要的交易中心,集成电路产业总收入占京津环渤海地区总收入的5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已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软件产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1/5。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海淀园成为全国创新最活跃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遥遥领先。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和应用超百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非典灭活疫苗成为世界首例通过临床试验的非典疫苗;华旗资讯成功完成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录音及存储装置的研发和实践任务,园区众多企业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以及嫦娥一号等重大创新成果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园区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大量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

  作为创新主体,海淀园企业制定和参与制定了大量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截至2009年年底,海淀园企业拥有国际标准58项、国家标准426项、行业标准297项,平均每1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就有13家参与了各类标准的制定。联想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提出的闪联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并成为国际标准。大唐电信集团等提出的3G标准TD-SCDMA标准成为国际电联认可的三大标准之一。

  此外,海淀园企业的产品多次获得各类科技奖项,以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为代表的多项技术和产品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记者:面对国家赋予的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建设一年来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志强: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建设的第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关村核心区(海淀)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求实创新、锐意进取,实现了核心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通过成立建设核心区领导小组,构建起“1+7”工作体系,编制完成核心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启动7大类30项重点建设任务,完成对海淀园管理体制、北部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体制的调整工作。

  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聚集。把中关村西区作为核心区建设的重点来抓,调整优化了中关村西区管理体制,推动中关村西区功能布局和业态调整。中国技术交易所落户核心区并正式运营,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揭牌成立,一批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入驻首都科技中介大厦,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均获得发展。

  全面启动创新试点工作。编制并实施《海淀区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和《海淀区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成立,中关村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中关村台资企业资本中心揭牌,中关村PE(私募股权投资)大厦新引入41家股权投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园区企业的资金难题;精简优化企业审批服务流程,成立核心区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企业事务服务呼叫中心热线(96181),问题及时解答率达到95%;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将2234个产品纳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新增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238家金融机构及网点,推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船重工等一批总部型企业的重点产业化项目尽快落地,引进中航系统、研祥智能科技、中兴软件等一批龙头企业,华为、腾讯等一批知名企业不断扩大区域总部投资规模;成立企业帮扶领导小组,及时出台“1+20”扶持政策,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建立促进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平台。截至今年6月底,海淀园上市企业达150家,约占北京市的一半;34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1亿元,约占北京市的50%;3192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675家企业获得区级创新型企业认定,75家企业成为中关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企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增长20%。

  加快区域创新模式转型

  记者:今年6月,海淀园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多年来,海淀园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如何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做出新贡献?

  杨志强:海淀园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彰显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海淀园20年来坚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海淀园20多年来一直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1年正式加入世界科技园区协会,1995年首次成功承办世界科技园区协会年会,2004年与科技部火炬中心共同开展了科技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2006年首次出台海淀园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正是海淀园长期以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牢固树立与企业的鱼、水关系”,才营造出了中关村能够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品牌的创新环境,使联想、方正、用友等一大批企业加速拓展国际市场,形成了园区跨国公司集聚、龙头企业走向国际化、软件外包推动软件产业走向世界的特点。

  特别是2009年海淀园获批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来,在打造“四个一批”目标的引导下,借助国际形势新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以及海淀区促进创新型企业国际化发展实施办法等政策的推动,积极营造园区企业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氛围,使中关村核心区成为具有全球科技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部首次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颁发给国家级高新区就选择了海淀园,这说明海淀园先行先试的国际化发展实践是值得总结和推广的模式,有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海淀园未来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新起点。目前,新一轮的城市创新竞争已经在更高的层次展开,创新城区已成为全球区域创新模式转型的新方向。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也正处于从科技园区向创新城区转型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核心区的建设需要更多地借鉴国际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核心区的企业更需要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科技创新的潮流之中。

  独特的科教环境和发展路径使海淀园的国际合作具有鲜明的中关村特色。此次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将有力地推动海淀园的国际化向深层次、深度融合方向发展,为探讨新形势下高新区的国际化转型发展,实现中关村核心区与科技部国际合作资源对接,解决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的发展途径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将中关村核心区建设成为创新城区而努力,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上,从科技园区到创新城区的发展路径得到广泛认可。海淀如何实现创新城区的转型发展?

  杨志强:从城市的创新园区到创新园区型的城市,这不仅是城市建设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次“范式变革”。

  为了适应和促进这种变革,海淀园需要在国际化视野下重新定位和思考这个问题:积极促进功能区和行政区高度融合,即坚持“海淀区就是核心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的发展思路,全面协调各种关系、统筹兼顾各种资源的开发、提升资源转化的效率和能力,高起点、高标准做好统筹规划,特别是将区域战略发展、产业发展和空间发展纳入一个综合框架中。海淀园要立足科技、教育、文化三大功能优势,明确以科技、教育、文化为区域国际化的核心产业,带动关联、基础配套产业国际化,实现全产业国际化发展,适应新形势下区域国际化要求,提升整体国际影响力。

  因此,海淀区要举全区之力,借全国、全球之势加快推进核心区建设,为实现创新城区目标奠定基础。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园区创新模式的深层转型,需要更多地借鉴国际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中关村核心区的发展轨迹需要更好地融入国际科技园区之中,即“北京,海淀与世界同行”。

  海淀园的发展轨迹清晰完整地展现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商业街区四区要素融合、空间重合和功能综合的发展趋势,学区、园区、社区、商区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创新要素集聚职能。大学校区是人才培育与知识集散地,科技园区是科技孵化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公共社区创造一个宜住宜往的社会环境和自由宽松的生活空间,商业街区则提供一个健康、繁荣的市场环境和多种类的交易平台。

  海淀创新城区的转型发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近日召开的海淀区201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海淀区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哪些设想和规划?

  杨志强: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海淀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深入研究区域发展功能定位问题,重点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中部研发与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南部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四大功能区,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海淀区力争在未来5-10年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使之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掌握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标准,成为国际领先高科技成果的策源地;培养和聚集一批世界级企业领军人才,成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成为一流品牌展示聚集的舞台,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城市”、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创造经验、做出示范。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0年9月6日
顶端 Posted: 2010-09-07 09:30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Time now is:04-05 01:20,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