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论英雄,效率比高低。振兴实体经济“亩产论英雄”专项行动,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破难攻坚七大专项行动之一。“亩产论英雄”即以亩均税费为核心,以提升企业亩产效益为目标,通过综合评价、奖优汰劣、滚动推进,形成创先争优机制,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配合专项行动,树立榜样,介绍经验,本报今起推出“亩产论英雄”系列报道,着眼于我市2011年度的“亩产英雄”,分析他们“高亩产”的原因,关注他们“高亩产”的背后故事。
捷利达2011年“成绩单”
土地面积:8.36亩
厂房面积:1.6万平方米
2011年年产值:1.3亿元
2011年销售额:1.3亿元
税费总额:1243万元
亩均税费:148.64万元
“厂里的订单已经排到7月份了,我们经常要加班到9点多。”温州捷利达鞋业有限公司品质部经理谢云富,走出车间时高兴地说。
欧美市场需求的萎缩,对不少出口型生产企业影响不小,但对“捷利达”似乎影响不大。“虽然老客户的需求量下降了30%,但这个空缺被新客户的订单弥补了。”捷利达鞋业总经理陈晟刚说,“捷利达”去年的销售额为1.3亿元,今年整体的销售目标是增长10%-15%。
当被问及“高亩产”的秘诀,陈晟刚淡然一笑说:“土地紧张,我唯有向空中要地,提高亩产效益。”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捷利达”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秘诀,绝不止“向上要空间”这么简单。近10年来,“捷利达”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四维拓展法则”:向上、向下、向内“挤”空间和时间,向外“拓”客户和市场。
向上:向空中要地“挤”空间
8亩多的土地,厂房已经盖了两次,“捷利达”的面积从开始的9000多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6000平方米,容积率从2增加到2.6。
别人可以将厂房做大,“捷利达”却只能将厂房不断“拔高”。“市有关部门对捷利达向空中要地挤空间提效能的举措也非常支持。”陈晟刚说,目前新厂房外框架高度已经达到7层,第7层为预留层,实际使用的有6层。
随着公司的发展,“捷利达”再次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生产空间紧张。陈晟刚表示,目前他还想再申请向上要一层的空间,将第7层盖好利用起来,以解决生产空间紧张的问题。“如果再向上挤出一层的空间,生产效益还可以增加10%。”陈晟刚说。
向下:空间最优配置“挤”效能
为了进一步解决土地紧张的问题,陈晟刚于去年初尝试引入了“IE工业工程”,并提出了降低“七大浪费”的要求,以“挤”出更多空间。
IE工业工程,就是将资源进行最有效的组合,以提高人均产能,实现空间最优化配置。“这就相当于给企业‘瘦身’。”IE工业工程主管胡晓强说。
而“七大浪费”,即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不良品的浪费、动作的浪费、无效制程的浪费、制造过多与过早的浪费、库存的浪费等,将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节省空间和提高生产效益的专门方案。
自去年5月,IE工业工程投入施行以来,员工感觉车间里“宽敞”了起来。“通过数据库、效率进度表的制作等,就能通过系统时时进行检测,及时调整产量,以免造成库存积压,有效降低‘制造过多与过早的浪费’。”胡晓强说,数据还能有效降低口头指令误差。
为减少“库存的浪费”,公司要精密测算,以错开生产时间。为减少“搬运的浪费”,重新调整车间位置、物料的放置……
向内:争分夺秒流水线上“挤”时间
一次,陈晟刚在车间视察时看到,由于流水线上的鞋料离员工有点远,每次员工都需要起身去拿,这样一来一回,就耽误了不少时间。于是,他联合技术人员对流水线的鞋料摆放方式进行了改进,以便员工坐在位置上就能拿到鞋料。就因为省下的这“一起身”的时间,就使流水线的生产效率足足提高了15%。
在陈晟刚的意识里,向管理和流程要效率是永无止境的。去年,公司花了近30万元更换上了“第三代节能生产线”,不仅提高了节能效果,还能做到生产速度可控,生产效率又提高了10%-15%。
今年,陈晟刚又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在流水线上打了格子,将工人生产的每一道工序精确到按秒来计算,然后再重新梳理每一个生产环节,以便严格控制鞋子流过每道工序的时间。同时,还将原来28米长的流水线改成24米,转速从300转减为240转。让人惊奇的是,变短变慢了的流水线,又“挤”出了5%-10%的效率。“转得快,反而容易空转,员工会跟不上,还吃力。变短了,可以节约一定的劳动成本。”陈晟刚解释说。
向外:危机意识“抢”占欧美市场先机
强烈的危机意识让“捷利达”早作准备,稳住今年欧美市场订单大幅缩水的局面。
似乎预感到这场将来的“暴风雨”——欧债危机,陈晟刚早在去年上半年就着手准备增加新目标客户。
“去年虽然没有失去一个老客户,但老客户整体需求量下降了30%。”陈晟刚随即换上轻松的语气,“这个空缺,就由新客户的订单弥补上了。”
今年,除了家乐福、乐购、玛莎百货等国际零售巨头外,永恩集团旗下的贸易公司也与“捷利达”牵手合作。
除了在欧美市场实行“抓稳老客户,拓展新客户”两步走外,陈晟刚选择客户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只找与企业生产能力匹配的、有影响力的“重点”客户,并为之服务到位。
>>>做法
让每一处细节都能提高效能
据订单的大小,自由组合生产模式。比如来了小订单,就采用CELL生产模式,以12-15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式”作业。而来了大订单,就实行流水线生产模式。这样更加灵活,减少浪费。
一人专干一活儿,减少“动作的浪费”。传统的模式是“一人干多个活儿”,“捷利达”让一个员工只管一项活儿,使得动作更集中、更专业,员工也更容易产生自我创造(如发明技术专利、改良生产工艺等),从而节省时间。
提高品质要求,让返工率向“零”趋近。“一次性生产的效率最高。”为提高产品的一次通过率,公司以“一周”和“一月”为单位,实行精密生产预排,并采取严格的交接手续,责任到人。同时,提倡员工自检,让返工率降到最低。
让员工成DV主角,让他们了解自己,提升技能。投入几十万元进行员工培训,在温州企业里并不稀奇。但专门在自己厂里深入一线拍摄DV,让员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却很少见。如此操作,员工就能自愿参与学习降低“七大浪费”的操作,轻松提升技能。
>>>对话
记者:目前制约公司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陈晟刚:生产空间。捷利达现在的生产效益,可以说都是“挤”出来的,是寸土寸金。目前企业厂房的容积率已达到市里规定的上限,捷利达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已经做到极限了。
记者:你认为目前解决这个瓶颈最有效方式是什么?
陈晟刚:还是“向空中要土地”的方式最为有效。捷利达目前厂房顶上还有一层的框架已经有了,只要砌墙封顶就可以变成生产车间了。但这还需要市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批准。
记者:如何看待欧美经济不景气对你企业的影响?
陈晟刚:是坏事也是好事。坏事是老客户订单有所下滑,好事是欧美经济危机也是一种倒逼、激励,迫使企业打破以前故步自封的状态,对外不断挖掘新客户增加订单,对内不断提升管理增加效益。
记者:你们家两代人都做鞋业,你对坚持做实业有什么感受?
陈晟刚:多年之前吃过很多苦,企业也经历过艰难的“转型生存期”,深切地感受过贷款、借钱做企业的难处,曾经经历过家里能抵押的东西都抵押贷款的处境。现在从心底里说是怕贷款、怕借钱,因此近几年来企业负债率很低,能不贷款就不贷款,做得很踏实。去年年底的温州金融风波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我的感受是,实业是基础,做实业感觉踏实。我会坚持守住主业,鞋,我会一直做下去。
img: http://images.zj.com/mba/2012-03-28/201203280951228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