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帮助
|
Home首页
|
论坛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银行
|
订阅本帖更新
|
返回整站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风格切换
black
wind
green
blue
yellow
wind5
gray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新 帖
本页主题: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nirco
级别:
学生
精华:
0
发帖:
293
威望:
398 点
金钱:
2516 RM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46(小时)
注册时间:2009-02-15
最后登录:2011-11-01
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作者:保定高新区管委会原主任、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 马学禄
目前,由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衰退已经席卷全球,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沿着经济学和人类历史经验给出的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这场危机。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场危机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地球不能承受之重
美国金融风暴的根本诱因是地球已经不能承受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压力。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形成有三大原因:一是现代金融货币政策制度、体系层面出现了问题和漏洞;二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围绕能源等重大利益展开的政治角逐;三是最根本诱因,脱离各国社会利益集团之外的原因——人类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基础。
能源是支撑人类经济活动的惟一动力
每一个人包括整个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本质是:向自然索取能量,向环境排放垃圾。从物理学物质不灭定律的法则看,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物质并没有消耗,只是由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由一个位置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消耗的只是能量,因此人类活动的本质过程就是能量消耗的过程。在人类活动消耗能量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变化和位置移动过程对自然界的影响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环境问题。
人类尚未找到清洁能源之路
讫今为止,人类尚未找到一条能满足人类永无止境的文明追求的清洁能源之路。人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300万年前,其能源来源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依靠自然植物赋予的能量满足人类文明的需求,这种过程自古有之。当人类的种群不足够大、人类的活动能量不足够大、人类文明对能量消耗不足够大时,这条道路是可持续的,或者说,工业革命发生之前,这是人类惟一的一条能源之路,而且这条能源之路带给人类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和谐的。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对能源需求骤然增长,人类的能源之路便由一条道路变为两条道路。一是依靠自然植物固化太阳能,这种能源模式可称为“今天的太阳能模式”,即依靠叶绿素固化太阳能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二是依靠或说主要依靠化石能源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可称为“昨天的太阳能模式”,之所以称“昨天的太阳能模式”,是因为地球由叶绿素固化的太阳能,在几亿年中形成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煤,而实际它们都是植物和动物化石。
工业革命至今200多年,人类文明获得了重大进步,但人类目前的发展却是不可持续的。大约只占人类总数20%的发达国家用了200年时间,就消耗了地球几亿年积攒下的80%以上的化石能源。有权威资料表明,石油天然气仅可再用30-40年,煤也只能用约150年,化石能源趋于枯竭,且在消耗中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我认为,如果人类在2050年之前找不到一条能够满足人类文明不断发展需求的清洁能源之路,不要说继续发展,就是现在的文明水平也难以保持。
危机爆发的诱因在能源和环境
为什么说美国金融风暴爆发的根本诱因在于能源和环境呢?理由有三条:
第一,现代经济体系是建立在现代经济理论体系之上的。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在微观层面,任何经济组织的资源都是短缺的,但在宏观层面,现代经济理论没有能源、资源、环境边界的限制,能源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微观短缺造成的极度竞争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对资源、能源的争夺,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上世纪全球只有几个发达国家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时,全球的能源资源供他们使用(严格意义是掠夺),发展是可以维持的。然而,当殖民地体制终结,全球各独立国家都要文明发展时,能源、环境的边界限制效应就显露出来。
第二,在能源和环境问题上,人和自然界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对话:一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最终使人类认识到使用化石能源的危害,认识到“昨天的太阳能模式”的危害性;二是石油期货市场是自然界和人类对话的又一种机制。一种普遍的说法是,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已不足人类40年的消费,因此,纽约石油期货市场2008年创下了147美元/桶的历史新高,这是全人类对石油能源的整体判断——“石油就要没了”。
虽然近几个月来,石油价格出现了下落,但这是暂时供求关系造成的,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从每桶10美元已提升了5-15倍,石油价格在振荡中直线上扬。石油价格的提升也带动其他能源价格提升,经过十几年的渗透,已经注入人类文明的成本之中。
正因为石油资源趋于柘竭,石油价格高倍上浮,汽车制造业受到重创,全球汽车产量近几个月下降30%以上。正是石油期货市场将石油即将枯竭的信息直接传导给人类的实体经济,造成大多数人对汽车用油价格承受能力的担忧,形成汽车制造业的整体下滑,重创了人类经济发展体系。
实施节能减排
美国金融风暴引发全球经济衰退,自然迫使人类必须实施节能减排。
美国金融风暴导致全球金融货币系统紊乱,导致全球实体经济衰退,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因为货币投向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资金短缺,没有资金向产业投放,必然导致产业的衰退,这就好像一个工厂,生产系统没有了“派工单”,整个工厂就会失去秩序,甚至停顿下来。
全球性的实体经济的衰退,导致各种能源、资源消耗的降低,从而使地球承受的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减低,是典型意义上的自然界迫使整个人类进行的节能减排活动。节能减排的主要空间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耗水平相差十几倍,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中很大一部分,本质上只是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的转移。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解决目前经济危机
首先,政府投资、拉动消费,要化解金融风暴带来的利益失衡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这是各国政府的首要选择。在各种社会矛盾中,首先应面对的是失业压力。
由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根源在于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在于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引发的能源短缺,因此,政府投资、拉动消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发展有益于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被刺激后经济新的发展,必然会更严重地加大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从而造成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使全球经济陷入周期性的振荡。此外还必须说明,每一个国家政府投资、拉动内需的条件是不同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能耗很低,且充当着为世界制造廉价消费品的角色,国家基础设施不完善,有着充足的投资空间,渡过眼前的困难,应该有充分的信心。但是从根本上说,我国的能源效率比较低,能源保障系统脆弱,因此,利用这一战略契机,谋划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战略系统,才是政府必须首先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其次,应该对现代经济理论体系进行发展和完善。新的经济理论体系,应以能源、环境为边界限制条件,以能源利用效率为基石,应该赋予能源效率以特殊的价值(请注意:是能源利用效率,而不只是能源)。我认为,新经济理论体系应该称之为“能源效率经济学”。
第三,用节约应对危机,用节约调解社会矛盾,用节约提高生活品质,用节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节约的着力点应该是人类消费观念上的消费节制和节约,重大社会和生产力布局上的节约,防止重复建设上的节约,延续人造物使用寿命和减少运行中的能源消耗上的节约,重大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带来的节约等。
第四,战略能源系统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议国家从这一战略高度,投巨资建立目标在于能够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系统,投巨资提高我国现有能源系统的效率;投巨资推动重大节电、低碳技术的产业化。据我所知,我国已经诞生用现有科学理论不能解释的重大节电科技成果,它的利用将为我国乃至世界带来无可比拟的能源效率和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契机。
最后,建立静脉工业体系,构建循环经济框架。如同人的身体有动脉、静脉一样,工业体系也应该有动脉(制造系统)、静脉(回收系统),这是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政府投资引导建设静脉产业系统,也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内容。
上述内容都是低碳经济的基本内容,低碳模式是以低碳高人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模式,是能够支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经历了殖民地时代(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热战时代(20世纪20至40年代)、冷战时代(20世纪50至80年代)、货币战争时代(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应该抓住目前契机,推进人类进入低碳生态文明新时代。
顶端
Posted: 2009-02-17 10:09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论坛官方观点
|- 元埔科技官方观点
|- 相关阐述
>> 产业化导引之理论与实务
|- 产业化导引理论与探讨
|- 产业化导引实务
|- 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
|- 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 工业服务
|- 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
|- 工业设计案例
|- 企业与产品诊断
|- 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 学术交流
|- 新技术相关资讯
|- 专家学者观点
|- 学术活动
|- 技术公开与互助
>> 论坛管理
|- 公告
|- 发展建议
|- 投诉与申诉
|- 版主招聘
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引 论坛
»
专家学者观点
Time now is:11-24 23:07, Gzip disabled
备案证号:湘ICP05000054
Powered by
PHPWind
v6.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